1.为什么国际空间站的成员中没有中国?

2.宇航员的工作都有什么?

3.中国有自己的空间站吗

4.为什么国际空间站的氧气用了十几年了还没耗尽,到底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国际空间站的成员中没有中国?

空间站里用什么电脑系统-空间站配置

国际空间站中国没有参与联合建造,所以国际空间站没有中国人。

美国曾无数次表示希望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并数次给我中国戴高帽,以国际空间站需要中国的加入为理由邀请,但均被婉言拒绝。

拒绝缘由:美国希望通过技术交流,了解中国的空间技术程度,并由此限制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

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

参与国家与分工

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国际空间站最初的大体分工是:

1、美国研制试验舱、离心机调节舱、居住舱、节点-1舱、气闸舱、夯架结构和太阳能电池阵。

2、俄罗斯研制多功能货舱、服务舱、万向对接舱、对接段、对接与储存舱、生命保障舱、科学能源平台和2个研究舱。

3、欧洲研制试验舱、自动转移飞行器及节点舱-2、3。

4、意大利研制3个多用途后勤舱。

5、日本研制试验舱,它由增压舱、遥控机械臂系统、暴露设施和试验后勤舱组成。

6、加拿大负责研制移动服务系统,该系统包括空间站遥控操作机器人系统――加拿大机械臂-2、移动基座系统和专用灵巧机械手。

7、巴西提供一些特殊试验设备。

空间站装配13个增压舱,其中6个是用于科学试验的研究舱,1个是为空间站提供初始推进、姿控、通信和存储功能的多功能货舱,以及3个对接用的节点舱。

宇航员的工作都有什么?

1、航天器出现硬件方面的故障时,宇航员需要检查和维修,能保持宇航器正常运转。

2、当航天器的自动系统失去效果时,宇航员需要通过手动操作成功返回地面。宇航员能够独自清楚认识航天器上各种各样仪表反馈的信息,并对信息有着准确的判定,同时做出正确反应。

3、当航天器与地面联系受到影响的时候,宇航员可以独自完成任务并自主操作航天器返回地面。宇航员可以主动参与航天器的某项改造,可以让航天器驾驶起来更加合理舒服。

航天员种类:

由于载人航天活动的任务渐趋繁多,于是航天员便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航天驾驶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驾驶载人航天器。这类航天员一般还是从具有丰富经验的空军飞行员中选拔。

另一类是科学技术工作人员,他们执行各种空间使命,如在轨道上施放卫星或从轨道上回收、修理卫星,进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医学研究和空间加工试验等。对这类航天员不要求具有飞行的技术和经历,但必须具有某种科学技术的专长。

中国有自己的空间站吗

中国有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的内部空间大约有110立方米,中国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包括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长期生活更加舒适,核心舱在设计上有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加上两个实验舱后,航天员活动空间整体达到110立方米。

简介:

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英文名称:ChinaSpaceStation)一般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1992年,中国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021年5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5月29日晚,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9月20日15时,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为什么国际空间站的氧气用了十几年了还没耗尽,到底从何而来呢?

太空中是没有氧气的,人在这种环境中,不借助宇航服可能活不过2分钟;而在空间站中长期驻守,必须有足够的氧气才能维持宇航员的生命,像国际空间站上面长期驻守有较多的宇航员,每天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完全靠地面补给不太现实,因为运输成本实在是过于昂贵了。那么,这些维持宇航员生命的氧气从何而来呢?

国际空间站里面的空气成分和地球上的空气比较类似,大约是22%的氧气,78%的氮气,没有氩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地球上的空气更加纯净,宇航员每次呼吸后,氮气不会有什么变化,但会呼出16%的氧气和大约6%的二氧化碳,所以空间站内必须不断补充氧气,还要吸走二氧化碳

我们知道,潜艇在水下是一种封闭状态,除了携带部分氧气之外,必须具备生产氧气的能力,潜艇的这种利用水制造氧气的技术,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国际空间站使用的氧气生产系统,和潜艇上使用的制氧系统非常相似,只要有足够的水,便可以产生大量的氧气

国际空间站中的制氧系统由两部分组成:水回收系统和氧气发生系统。水回收系统回收空间站内的液态水,包括宇航员的尿液、湿气凝结等等,经过了严格的净化之后,这些水都可以重复使用,从而极大地减少了从地面运送的水量。

这些回收的水,一部分用于饮用和洗涤,一部分用于制造氧气,国际空间站里面有NASA的氧气生成系统和俄罗斯的 Elektron系统,都是利用电解的过程将水分解成为氢、氧原子,2个氧原子组成氧分子,氧气就这样形成了。氢气则被收集起来,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后,生成水和甲烷,水会重复利用,而甲烷将会被排出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每个舱室都配备有一套制氧系统,每天能产生大约2公斤的氧气,而每个宇航员每天不多要消耗0.84公斤的氧气,制氧系统并不能100%地提供足够的氧气(按每个舱室3名宇航员计算),所以国际空间站还有另外备用的供氧方式

每次地面给国际空间站进行补给的时候,除了食物和水之外,还会有一些加压氧气罐被运送上来,这是国际空间站氧气的重要补充方式;另外就是俄罗斯的Vika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包含粉状氯酸钠和粉状铁的混合物,在被加热到600摄氏度的时候,分解成氯化钠和氧气,但Vika不太稳定,一般只作为备用。

所以,在国际空间站,并不是氧气使用了十几年而没有耗尽,而是每天都是利用水源源不断地制造氧气,供宇航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