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后斯大林时期-0概述

斯大林配件_斯大林电脑系统

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在格鲁吉亚一个叫哥里的小城里。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维里。

1894年,斯大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比利斯正教中学,并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

入学不久,斯大林就加入了一个秘密的学习小组。他们偷偷地把禁书带到学校里秘密阅读。后来,他加入了“麦撒墨达西”社,这是一个第比利斯首批 社会 民主党小组之一。俄国 社会 民主党是后来的苏联***的前身,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要求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进行 社会 革命。

1899年5月,20岁的斯大林从第比利斯正教中学不辞而别,他没有等到中学毕业。一个多月后,学校以无故不参加考试且原因不明为理由作出了开除他的决定。

斯大林从此永远地离开学校,开始一种新生活——职业革命者。

1901年11月11日,第比利斯 社会 民主党召开代表大会。斯大林当选为这个委员会的委员,并派他到巴统去建立党组织。

巴统位于黑海沿岸,是个有两三万人的城镇。这里交通便利,是俄国的一个工业中心。

斯大林到巴统后组织发动工人,并办了一个秘密印刷所。

印刷所就设在他的住所。铅字都放在火柴和香烟盒里,斯大林坐在桌子旁写传单,然后就交给排字工人,各种传单和宣言书很快就从这个印刷所散发到工人手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用柯巴作为化名,并且一直用了很长时间。

在斯大林的宣传、鼓动下,巴统的工人开始罢工,上街游行。

警察千方百计想找到秘密印刷所,为了躲避侦查,斯大林把印刷机转移到巴统郊区一个阿布哈兹人村庄。为了保密,到这里来领传单的工人都穿上高加索妇女的服装,戴着面纱。左邻右舍起初怀疑印刷机在印钞票,因此要求分一份。斯大林费了好大劲才向他们解释明白是怎么回事,并得到当地村民的帮助。

1902年4月5日,星期五晚上。斯大林和几个同志在一个朋友家聚会、联欢。联欢会正在进行中,有人猛然发觉,巴统警卫队不仅包围了这座房子,而且在地下室里安插了密探。

斯大林抽着香烟,正与一位朋友谈话。他没动声色只平静地说:“没事儿。”说完,继续抽他的烟。过了不久,警察闯进屋里,逮捕了屋里所有的人,包括斯大林。

这是斯大林在他的职业革命生涯中第一次被捕。

几经流转,一年多后他被判处3年流放。流放地是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省的新乌拉村。经过4个月押送,才到达目的地。但他很快就从流放地逃跑,1904年1月斯大林又偷偷地回到第比利斯。

那时他已经24岁了,正是婚爱的年龄。斯大林在第比利斯的秘密接头点遇见了亚历山大·斯瓦尼泽。亚历山大后来介绍他同自己的妹妹相识,她叫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

姑娘和斯大林的母亲同名,都叫叶卡捷琳娜。斯大林很快地和叶卡捷琳娜结了婚。婚礼是在一所东正教堂秘密举行的,母亲特地从哥里赶来操办了这次婚礼。

儿媳与婆婆一样是个虔诚的教徒。她一心一意的服侍她的丈夫。每天晚上在等待她的忙于开会的丈夫时不停地祈祷,祈求他丢掉得罪上帝的想法,在家劳动、安分守己,平平静静地过日子。斯大林从不干涉妻子的宗教活动。

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本分的家庭主妇。对她来说,家庭是她的全部生活。斯大林总是很忙,东奔西跑,但斯大林是爱她的。她也很爱丈夫,每当丈夫回到家,她总是用她那双大大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望着他,希望丈夫能在自己的身边多待些时光。

斯大林每次回家都风尘仆仆,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尽管短了些,但很甜蜜。

1907年,他们有了一个男孩,取名为雅可夫。不幸的是,孩子生下不满1岁,年轻的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就病故了。

1905年12月,斯大林以俄国 社会 民主工党的高加索联盟代表的资格出席了在芬兰举行的全俄布尔什维克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列宁和斯大林第一次直接会面了。

许多年以后,斯大林在一次讲演中谈到这次会面: 我本来希望看见我们党的山鹰,看见一个伟人,这个人不仅在政治上是高大的,而且可以说在体格上也是高大的,因为当时列宁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个身材匀称和仪表堂堂的巨人。 当我看见了他原来是一个和凡人毫无区别,最平常的,身材比较矮小的人的时候,我是多么失望啊…… 通常,“大人物”照例是开会迟到,让会场上的人望眼欲穿地等看他出现,而且在“大人物”就要出现之前,会场上的人彼此告诫说:“嘘……静一点……他来了。” 我当时觉得这一套并不是多余的,当我知道列宁比代表们到得更早,躲在一个角落里朴实地同那些参加代表会议的最普通的代表进行最普通的谈话的时候,我是多么失望啊! 后来我才明白,列宁这样朴质谦逊,这样不愿表现自己,至少是不想惹人注目,不摆架子的特点,正是他的最大长处。

斯大林赞叹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非凡的说服力,简单明了的论据,简短通俗的词句”。

1905年的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沙皇制度重又站稳脚跟,工人运动急剧衰落,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人脱离了党的队伍,党的组织成员大大减少。

就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来到巴库,领导当地的工人继续斗争。他在自己参与编辑的《汽笛报》上发表许多文章,坚持认为石油公司必须同整个产业的代表进行谈判。

工资制度必须改变,工人需要的不是更多一点的奖金,而是欧洲的工资制度。他和战友奥尔忠尼启则、伏罗希洛夫等人一起领导石油工人同雇主进行斗争,在工厂主同意与整个产业的代表进行谈判之后,他号召50000名巴库石油工人来选举他们的代表,当局答应给工人代表以豁免权。

斯大林等人还组织了多次石油工人的罢工,迫使工厂主向工人做出让步。

巴库的斗争引起了列宁的重视。特别是那些有着积极斗争情绪的人使列宁表示十分钦佩。斯大林在巴库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派出大量的警察,侦探来寻找跟踪他。

1908年3月25日,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奥尔忠尼启则同时被捕,囚禁在巴库的拜洛夫监狱。

拜洛夫监狱原来只能容纳400人,可现在是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到斯大林被捕时这里却关押了1500人。

囚犯们睡在拥挤不堪的牢房里,走廊上或楼梯上。除个别罪行严重的犯人的房门锁着,其他的门都敞开着,刑事犯和政治犯可以在院内,房子之间自由地走来走去。

死囚和其他犯人吃住都在一起,而处决的地点就在监狱的院子里。所以牢房里总能听到被处死者的哭喊和绝望的叫声。

当人们看着可能是刚刚待在一起的人被带到院子里绞死的时候,他们的神经就非常紧张,但斯大林却镇静自若。跟他关在同一个监狱的维列沙克回忆说:“柯巴睡得很熟,要不就安安静静地念世界语。”

在狱中,斯大林除了学习世界语,还利用闲散时间读书,并继续注意着巴库石油工人的斗争,不断地为《汽笛报》和《巴库无产者报》撰写评论。

在这里他被关押了7个半月,然后被判处流放沃洛格达省索利维切戈茨克两年。在押解流放地的途中因患斑疹伤寒,直至1909年年底才到达流放地。不久他从流放地逃了出来,回到首都彼得堡又开始了他新的战斗。

从1908年斯大林在巴库被捕并判处流放,至1912年这段时间,他又先后3次被捕、流放。但他每次都逃了出来,在斯大林的革命生涯中真是多灾多难。

在1911年的一次服刑中,他在缺席的情况下被选为中央俄国局委员。

1912年年底,斯大林再次奉召到克拉科夫参加列宁主持的联席会议。经过一番艰辛后,斯大林终于到了克拉科夫,并如期参加了会议。

由于叛徒的告密,斯大林又一次被捕了。

斯大林在彼得堡监狱中住了5个月后,被判处流放到图鲁汉斯克边疆区,由警察公开监视,期限4年。图鲁汉斯克边疆区是一个著名的流放地。斯大林在那里受到极其严密的监视,起初他还打算逃出流放地,但敌人对他越来越严的监视使他放弃了逃跑的念头。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著名的二月革命。沙皇制度被彻底推翻,斯大林的流放生涯随着二月革命的胜利也就结束了。

斯大林一生被捕7次,6次流放,而且集中在年至年期间,真正是百炼成钢。

二月革命结束后,资产阶级又发动了七月事变。警方指控列宁和季诺维也夫是德国间谍,布尔什维克又遇到了新的挫折不得不转入地下。

临时政府极力迫害列宁,说他是德国派来的奸细,要他到政府自首,列宁无法公开露面了。

斯大林承担了安排列宁转入地下的工作,列宁先被隐藏在老布尔什维克阿利卢耶夫家中,暂时躲避几天。

中央讨论了列宁和季诺维也夫是否接受临时政府提出的“出庭受审”的要求,大家意见很不一致,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列宁也犹豫不决,因为他担心,如果逃避审讯,会使那些不明真相的人相信对他们的指控。

相反,斯大林却建议他们隐藏起来,他说,士官生不可能把列宁押送到监狱,在路上就会被打死,必须把列宁可靠地掩护起来。

事实证明斯大林是对的,一旦列宁同意出庭受审,后果是很严重的,最后列宁和季诺维也夫下决心隐藏起来。天黑以后,化妆后的斯大林亲自将列宁送上火车,列宁隐居在离彼得堡千米处一个小火车站附近的草棚内。

斯大林成了列宁和中央委员会的秘密联络员。

十月革命越来越临近了,党的队伍又不断地扩大,斯大林肩上的任务更繁重了。他是《真理报》的负责人,又是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委员。

斯大林紧张地工作着,整日整月没有好好睡过觉。他时常记得巴库石油工人们常夸奖他有坚强的意志。

因此,他早就用斯大林这个词做他的笔名,在俄语中,斯大林是钢铁的意思,斯大林一生确实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1917年10月7日,列宁秘密地回到彼得格勒,党中央举行秘密会议,列宁在会上强烈地坚持“武装起义不可避免,时机完全成熟”的判断。

大家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列宁的计划太急迫,太突然,而且有危险性。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表现得尤其惊慌,极力反对列宁的主张。

在这场辩论中,斯大林没有过多地表态,但是在投票的关键时刻,他站在了列宁一边,列宁的举行武装起义的提议以多数票获得通过。

在斯大林的影响下,会议撤销了开除他俩党籍的建议,但要把加米涅夫调离《真理报》编委会。

斯大林同样提出反对意见,并提出“辞职”以示抗议。中央委员会没有接受他的辞职,加米涅夫仍留在《真理报》编委会里。

斯大林在组织上保护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但在路线方针上坚决地站在了列宁一边。

1917年10月24日,列宁再次秘密地来到了斯莫尔尼宫,参与指挥武装起义。在托洛茨基的直接组织和指挥下,武装起义成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人苏维埃独掌政权。

在十月革命中,列宁是公认的领袖,托洛茨基的作用仅次于列宁。

1918年11月6日,为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十月革命》的一文,文中说: 起义的鼓舞者自始至终都是以列宁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委员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时秘密住在彼得格勒维堡区。 10月24日晚上,大家要他到斯莫尔尼宫去领导总的运动。起义的一切实际组织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挥下完成的。 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卫戍部队之所以迅速站到苏维埃方面来,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之所以做得这样好,党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托洛茨基同志。

十月革命胜利了,斯大林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根据托洛茨基的建议,新的人民政权不沿袭临时政府各部部长的名称,各部部长都改称人民委员,以增加新政权的人民性。

斯大林开始组建新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虽说是个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但现在他连一个房间也没有。没有办公桌和椅子,列宁只配给他一个助手——波兰人培斯特柯夫斯基。

那时候,革命刚刚胜利,大家都很忙。什么都没有,一片混乱,一切都得靠自己动手。

培斯特柯夫斯基在斯莫尔尼宫一个没人占用的房间里,发现了一张空桌子。他把这张桌子推到边上,靠墙放下,又到别的房间找了两把椅子放在边上。在门上的墙上贴了一张纸,上写“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

斯大林又让培斯特柯夫斯基到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那里借了3000卢布,作为必要的经费。就这样,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成立了。

这个办公室的唯一优点是:离列宁很近,使斯大林有机会接触列宁并向他学习,也使列宁有可能了解和帮助斯大林。

的确,在初握权柄的日子里,斯大林成了列宁的得力助手。他的冷静、果断和卓有成效的办事能力受到列宁的赏识。

培斯特柯夫斯基曾经回忆说:“列宁连一天都离不开斯大林······一天中,列宁总是没完没了地叫走斯大林,或到我们办公室把他带走。一天中的多半时间,斯大林是同列宁在一起度过的。”

召开立宪会议原来是列宁及其战友们的一贯主张,他们认为这是实行民主的一种措施。

但是在立宪会议临近召开时,列宁却忧虑起来:他担心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不能占优势,因此新生政权的力量将被削弱。

选举结果确实不出列宁所料:布尔什维克只占25%的席位。这使列宁等人感到不能容忍。于是决心取消立宪会议,对此,列宁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准备。

立宪会议在塔夫利达宫开幕。在立宪会议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斯维尔德洛夫代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读《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并要求会议予以批准。

复会后,所有布尔什维克党团的代表和左派 社会 革命党人陆续离开了会议大厅,退出了立宪会议。

当其余的代表来到塔夫利达宫门前,准备继续开会时,却被卫兵挡在了门外。负责警卫的德宾科向卫兵下达了命令:“禁止立宪会议继续开会。”

面对布尔什维克的强硬态度,孟什维克和 社会 革命党人的代表十分气愤,他们立刻组织示威游行以示抗议。列宁对此早有准备,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员们鸣枪驱散了游行队伍。

列宁当即宣布:“兹命令在塔夫利达宫内执行卫生勤务的卫兵和水兵同志不得对立宪会议中的反革命成员采取任何暴力行动。应准许所有人自由离开塔夫利达宫。但非经特别批准,任何人不得入内。”

这样,立宪会议于1918年1月19日停止了活动。

斯大林从解散立宪会议这一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中再一次受到深刻启示。他充分体验到在政治斗争中,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具有极大的威力,即使行动显得粗鲁,但它最能迅速而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

十月革命后,斯大林作为中央特使去了赫尔辛基,参加芬兰 社会 民主工党大会。他在会上发言时强调芬兰应按民族自决权原则解决它自己的问题,并且与列宁共同签署了关于芬兰国家独立的法令。

但是芬兰独立后, 社会 民主工党没有掌权执政,政权转到了芬兰资产阶级手中。

因为这,斯大林所坚定维护的民族自决权原则遭到了党内一些人的指责,他们认为这是向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屈服。

面对种种压力,斯大林在1918年1月10日召开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关于民族问题的报告时,对民族自决权原则作出了新的解释。 他说: 必须把自决原则解释为这个民族的劳动群众的自决权而不是资金产阶级自决权。自决原则应当是争取 社会 主义的手段,应当服从 社会 主义的原则。

他的新原则在其后的乌克兰建国一事上得到了验证。

乌克兰苏维埃 社会 主义共和国成立于1917年12月12日,当时在乌克兰还存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和团体的联合机关——中央拉达。乌克兰苏维埃政府与中央拉达进行了艰苦斗争。

乌克兰终于没有独立,而是以 社会 主义自治共和国的形式加人俄罗斯联邦。

十月革命的胜利响彻欧洲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大仇视和恐慌。他们纷纷出兵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消灭在摇篮之中。

国内被推翻了的统治阶级也不甘心他们的灭亡,纷纷组织自卫军举行叛乱,全国烽烟四起。到1918年夏,苏维埃共和国四分之三的领土陷入敌人手中,苏维埃国家处于四面包围之中。

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岌岌可危,面对严峻的现实,列宁提出“一切为了前线”,宣布全国进入战时体制。把首都从彼得堡迁到莫斯科,彼得格勒的市民每人每天只能得到八分之一磅的面包。

战时体制包括:成立了15个方面军以应付战争;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供给制;实行余粮征集制,成立武装征粮队,强制征收农民手中的“余粮”;成立了以托洛茨基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全国的各个战场。

1918年6月6日,列宁派斯大林作为中央特派员到俄国南方的察里津去征集粮食。列宁委以斯大林全权,当地的各级政府、军队、铁路、邮电、粮食等部门均须执行斯大林的命令。

斯大林到达察里津的第二天,就向列宁转告说:那里一片混乱,投机盛行。

他马上采取了有力措施:对粮食实行配给制和固定价格,把那些腐化堕落和办事不力的官员撤职,解散一些不必要的委员会,严厉打击抢劫运粮火车的人。他向列宁保证过一个星期向莫斯科运送100万普特的粮食。

他果断地下命令说:如果有人敢抢粮食,就把他们的村庄烧成灰烬,使他们不敢再袭击火车。

斯大林在这里为收集粮食进行了紧张的工作,并且在5天内向莫斯科发运了5列车粮食。

此外,斯大林还直接参与了军事领导。他领导区军事委员会,将分散的部队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些新的师团、特种部队和装甲列车纵队,建立工人民兵队伍。在危险面前,斯大林没有惊慌失措,表现出独揽大权的气魄和坚毅果敢的精神。

在卫国战争刚开始组建红军时,鉴于布尔什维克党内缺少大量的军事专家,托洛茨基提议让沙皇时的旧军官补充到红军中,担任各级指挥官。列宁同意并采纳了这个提议,但斯大林不理解列宁的用意,心里是不同意此举的。

在察里津手握大权的斯大林,极不信任旧军官,撤销了由旧军官组成的。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大多数人的职务。然后把他们抓起来,囚禁于伏尔加河上的一艘轮船上。

托洛茨基闻讯后立即发来了一封电报,要求释放他们,但斯大林“不予理会”。最高军事委员会派调查团奔赴察里津,专门调查此事。结果,仅军区司令一人被释放,被捕的其余人连船带人沉没于伏尔加河中。

此后斯大林和旧军官的分歧越来越大,摩擦逐渐升级,终于导致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的直接对抗。

双方互不相让,列宁从大局出发,支持托洛茨基的主张,派斯维尔德洛夫亲自乘专列代表中央到察里津接斯大林回莫斯科。为了安抚斯大林,列宁又让斯大林兼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19年3月,斯大林参加了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他以多数票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大会之后的中央委员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组织局委员。紧接着,他又被任命为国家监察人民委员,在党内的地位和威信上升很快。

1919年春天,彼得格勒局势严峻。尤登尼奇率领的白军对彼得格勒发动疯狂的进攻,形势很危急,驻守在那里的第七集团军未能阻挡住敌人的进攻,敌人攻占杨堡,随后又占领了普斯科夫和亚姆市。第七集团军且战且退,撤向彼得格勒。彼得格勒是战前的首都,是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地位重要。

就在这时,中央决定派斯大林以国防委员会特派员的身份前往彼得格勒战线,以便采取一切必要的紧急措施。

1919年5月19日,斯大林到达彼得格勒。当天召开了由总司令、西方战线司令员、第七集团军司令员参加的会议,研究彼得格勒的战况。后来,列宁又致电斯大林,要他在后方和前线注意“有组织的叛变活动”,一旦发现,即采取“紧急措施”。

斯大林按照列宁的指示,号召保卫彼得格勒的部队同逃兵和叛徒作斗争。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不胜任的人撤职,把他认为对失利负有责任的军官交送军事法庭,调整供给系统。这些措施使彼得格勒战线的情况明显好转,部队加强了纪律,提高了战斗力。

1919年6月13日,彼得格勒的海防要地红兵炮台和发马炮台发生反革命叛乱。红军立即从陆上和海上对叛乱者展开进攻,16日红军占领了这两个炮台。

6月21日,第七集团军开始对白卫军实施反攻。在维德利察战役中,红军把白卫军赶到了边境。

8月5日,第七集团军主力解放了杨堡。8月26日,第十五集团军向西北发动进攻,夺回了普斯科夫。

由于保卫彼得格勒有功,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一样,获得了红旗勋章。

从保卫彼得格勒前线回到莫斯科以后,斯大林又曾被派往南方战线,领导那里的保卫莫斯科的重任。

1920年10月16日,斯大林又受命前往北高加索和阿塞拜疆,指导那里的党和苏维埃的工作,直至11月20日才返回莫斯科。

1920年年底,内战以弗兰格尔的失败而终结。1920年11月,莫斯科庆祝了自己的胜利。

在斗争中斯大林常以全权代表或政治委员的身份征战于各个战场,显示出斯大林的献身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斯大林的表现,列宁也看在眼里:斯大林是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这在战争期间很重要。在战争以后,这样的人更是党和国家所需要的。

3后斯大林时期-0概述

毕竟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斯大林的评价也必然天差地别,比如曾经受过斯大林打击的人,必然对他仇恨到咬牙切齿无以复加。

而从今天俄罗斯自上而下对斯大林越来越浓重的怀念来看,斯大林在俄罗斯民众的眼中是正面的,是英雄,甚至伟人。普京前不久更是将斯大林称为“俄罗斯国父”。

那么,这位“俄罗斯国父”,到底该作何评价呢?静夜史认为应该分以下几个方面:

1、意志刚强

“斯大林”在俄语中的意思就是“钢铁的人”,这个15岁就参加革命的坚强战士,先后曾被捕7次、流放6次、并从流放地逃出5次。然而即便如此,斯大林也不曾退缩,并最终成为列宁的有力臂膀。

作为钢铁一般的***,斯大林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依靠铁腕意志将苏联带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仅用10年时间便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为其后消灭法西斯主义,将苏联送上超级大国神坛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斯大林的钢铁意志最经典的体现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

因为大清洗运动对苏联党政军系统的巨大冲击,使苏联在面对纳粹德国的闪击时猝不及防,一溃千里。仅仅4个月时间,苏联就损失了超过300万军队,失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了超过1/4的人口,武器装备损失不计其数。到1941年9月底莫斯科保卫战开始前,苏联已经走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难边缘。

在敌人近在咫尺的情况下,在专列前踱步了许久的斯大林等来了朱可夫的坚守信心,并决定留下来与莫斯科共存亡。

更令世界震惊的是,在莫斯科会战激战正酣的11月7日,斯大林如期在红场上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的抗战士气,为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可以说,正是因为钢铁的斯大林的钢铁意志,苏联才最终让德军在莫斯科城前马失前蹄,苏联避免了亡国灭种的可怕结局。

2、理智务实

作为鞋匠和农奴的儿子,斯大林的出身并不高,但却也有了理智务实的优良传统。

能够成为列宁的左右手之一,本身就说明斯大林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无可挑剔。不过相比于立志掀起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斯大林从来都有着自己的理论。

列宁认为,应当在十月革命后,支持世界各地的大中民族独立,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然后和苏俄一道组成苏联,从而实现红旗插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在全球胜利的革命目标。

但斯大林不可置否,特别是1919年参加苏波战争失利,向西欧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努力宣告失败后,痛定思痛的斯大林意识到:应该先有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然后才能有强大的苏联。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抛弃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工业化建设。对于无法通过殖民掠夺进行资本积累的国家,斯大林在全国推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强力支持。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1937年经济实力就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眼界高远

作为格鲁吉亚人,斯大林却是“大俄罗斯”主义的忠实拥趸,这种狂热体现在组成苏联的模式时,斯大林一反各加盟国地位平等的常态,采取了俄罗斯优先的原则,即将地位平等的加盟国视为俄罗斯的“省”或者“州”,将苏联变成大号的俄罗斯。

此举是对列宁建立苏联初衷的完全背弃,但对于维护苏联的“团结”,抵御国际势力威胁尤其是德国侵略意义重大,所以今天的俄罗斯民众,对斯大林的怀念胜过列宁。

虽然背弃了列宁的很多主张,但斯大林将红旗插遍世界的梦想和列宁是一致的,而且他也一直在努力。不过二战的爆发,掩盖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输出的本质,苏联也得以借助战胜国的身份,对战败国进行疯狂的报复和掠夺。

除了建立了共产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并驾齐驱,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苏联,还对其他国家进行了野蛮的掠夺,比如德国的科技人才,帮助苏联迅速拥有了原子弹等高精尖科技;德国和日本的工业设备,极大充实了苏联的工业化水平。

而除了对人才和工业设备的疯狂掠夺,斯大林在二战后期对土地的渴望也无以复加,包括战胜国东方大国都深受其害。

除了苏德战争前斯大林为建立东方战线对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罗马尼亚等国土地的疯狂掠夺,苏联在远东的扩张也从未停止。1944年,图瓦共和国即唐努乌梁海“自愿”加入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一部分。1945年8月14日,在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一天,斯大林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蒙古的分立,至此东方大国北方陷入巨大的威胁中。

按照斯大林对蒋经国的说法,他之所以执意让蒙古分立,根本原因在于他已经认识到东方大国必然复兴,而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将受到致命威胁。

从今天两国的发展来看,斯大林是对的,但东方大国却付出了太多。

4、冷酷无情

斯大林的钢铁意志,背后是六亲不认的冷酷无情。

为巩固权力,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开始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个人专制的行动,培养了亚戈达、叶若夫和贝利亚等令苏联上下闻风丧胆的恐怖人物。

从1934年开始,苏联党政军机关开始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清洗”运动,无数优秀的精英人才被处决,苏联上层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换血。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大清洗运动出现在苏联国际形势始终异常严峻,尤其是法西斯势力抬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危险的大背景下,有着不得不为的紧迫性,但此举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损失了无数优秀的党政军人才,这造成了苏联在苏德战争前期一溃千里。

当然,对于斯大林而言,残存的反对派和列宁时期的老近卫军被席卷一空,斯大林的威望空前加强,对于苏德战争最后的胜利而言,客观上也是因祸得福。

而除了加强专制无所不用其极,为尽快强大苏联,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输出创造物质条件,斯大林集中所有资源为工业化铺路开道,即便造成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也在所不惜。

一直以来,苏联都在通过出口粮食换取欧洲国家的先进设备,作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自然责任重大。

但是当荒年出现,粮食生产捉襟见肘时,苏联却反而加大了粮食生产指标,这使得乌克兰从1932年开始爆发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至少造成315万人死亡,而当时的粮食出口量仍然有所增长。

可以说,苏联就是在这样的冷酷无情的***的带领下,仅用了20多年时间,便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强大的超级大国。

5、任人唯庸

人才的黯淡,对于一国的影响绝对是致命的,虽然二战后苏联掠夺了大量外国优秀人才,但斯大林导致的用人制度的腐败,却从根本上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出现,并最终使苏联陷入解体的万劫不复。

为巩固专制,斯大林需要左膀右臂,而斯大林的用人原则就是“恐惧+权力”,并扶持了一大批文化水平低且心狠手辣的人物。

大清洗运动作为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斯大林用人模式的一次典型体现,通过规模空前的素质逆淘汰,大量优秀人才被彻底埋没,无德无才之辈迭出不穷。

而斯大林也改变了列宁时期的最低工资制度,扩大了列宁市区的特别食堂制度,苏联后期尾大不掉的特权阶层,在斯大林时期初具规模,而这种任人唯庸的用人制度,也造成了苏联阶层的空前固化。如果说苏联的崩溃在建立时就能看到端倪,那用人制度的畸形则是最重要的灾难。

不过,在斯大林的职业生涯中也留下了知人善任的光辉案例。作为苏联的最高***以及苏联大元帅,斯大林的军事指挥才能并不突出,1941年8月基辅会战的惨败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而难能可贵的是斯大林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放心地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朱可夫,这是苏联能够取得莫斯科会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概括起来,作为苏联的缔造者之一,斯大林是苏联能够成功崛起的关键因素。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斯大林的内外政策也成为苏联崩溃的重要因素。

1956年,赫鲁晓夫发动了批判个人崇拜的运动,这使苏联的意识形态开始“解冻”,从而推动了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新研究和讨论,使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内容和观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经济数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关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发展的统计研究;二是宏观经济模型;三是消费需求模型。

经济学家们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局限性以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探讨了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途径,特别是探讨以新的经济体制代替旧的经济体制的途径、政策措施,从而为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理论发展的特点:破得多、立得少的理论格局不利于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学派的许多理论观点是从实践中提出来的,经过研究和讨论又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不少理论禁区和陈旧的公式化观念受到了冲击,使苏联经济理论界异常活跃;很少采用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效用分析的分析方法,而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力求系统化、完整化。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把经济规律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更加讲究体系、结构的完整性。

新的理论问题:过渡时期到底完结了没有?社会主义建成了没有?新的历史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斯大林观点:1936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后,就宣布阶级已经消灭,过渡时期已经结束,社会主义已经建成,苏联已进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问题:当时的苏联尚未建立起完全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都还只是公有制的初级形式);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具备超过资本主义的巨大生产力;当时的苏联还没有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工农差别);由于当时苏联还存在两种不同的所有制,所以,还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完全的“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意识形态方面还存在不少资本主义的东西和封建主义的传统势力。

赫鲁晓夫:“建立共产主义”论坚持认为苏联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

勃列日涅夫:“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在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报告中,他首次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估价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他还强调:发达社会主义的许多问题还刚刚提出,还有待于深入探讨。“社会生产规模、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深刻变化”“强大的经济潜力、科技潜力和高度的生产力水平”“工农联盟有了发展”“同知识分子在政治和思想上的一致更加巩固”“苏联成了全民国家”“基本上解决了各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发展水平拉平的任务”“保证了各民族在法律上、实际上的平等”“人的新的历史性共同体——苏联人民”列宁的指标: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②社会结构的高度完善(不仅要消灭阶级对抗,而且要消灭阶级差别);③上层建筑的高度成熟(苏联的政治制度缺少民主,人民不能当家做主,选举流于形式。公民对国家政治漠不关心,特别是民族矛盾还是比较尖锐的。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问题也很多,金钱万能、享乐至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等思想普遍发展。)

安德罗波夫:“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强调“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战略意义,说“完善”的中心内容是要“克服弱点和困难,消除缺点以使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更加巩固”

戈尔巴乔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论“完善社会主义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全盘否定了赫鲁晓夫的“建立共产主义”论。抛弃了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继承和发展了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

1,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变革理论的演变:在所有制概念的内涵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具有丰富的内容”。揭露全民所有制和国家管理经济的一些弊端,强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去国家以社会的名义支配和管理社会主义财产,其结果是企业生产的产量和产品种类、价格形成、技术和社会政策以至每一个细节,都要由中央的或某些共和国的国家机关来决定。一些学者认为,就公有制本身而言,它不能保证取得成就,而且在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发展生产力和掌握科学技术成就的道路上,不可能不出现障碍)。指出所有制中利益关系的重要性,强调改革的中心是解决谁是全民财产真正主人的问题(使主要的生产资料变为全民的财产,人民只是取得了做主人的权力,这与成为真正的主人远不是一回事。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劳动者能否和怎样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怎样像主人一样承担责任,能否获得应得的利益)。实行“两权分离”,为发展商品生产创造条件。所谓“两权”,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的存在反映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本特点:全民所有制具有整体性。认为集体所有制不是“过时的”所有制形式,现阶段应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放宽发展个体经济的政策,承认“个人所有”的地位。决定吸收外国资金,积极兴办合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关于所有制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松动

2,苏联市场理论的发展:从“自然经济论”到商品货币关系“新内容论”。“新内容论”:商品生产的主体完全改变了:商品生产者已经不是分散的个体所有者,而是以全民所有制形式联合成统一的生产体系以及在本体系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产者集体;商品生产者相互关系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有计划、有组织的联系代替了自发的市场关系(社会主义企业的产品转到消费者手里,是按照规定的计划价格投入市场,而不受市场所左右。企业之间不存在商品生产所固有的竞争关系,而是同志式的相互援助和合作关系);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是为了改变价值形态,更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增加使用价值的数量和提高其质量,以充分满足人民的需要,这是生产者活动的主要动机大多数苏联学者一方面强调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又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是劳动直接社会性的特殊表现,是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发展的一种形式,不再具有自发性、无政府性等特征。基于这种认识,苏联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是有计划组织起来的、已经社会化了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一切要素——价格、购买者的需求、商品供应——都要由计划来调节。”这样就把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全置于计划之下,根本否认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占相当多的数量,如鲁缅采夫、查果洛夫等,他们的观点是苏联经济体制的观念化,代表着当时商品货币关系理论的正统派。为什么市场或价值规律不是社会生产的调节者:第一,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在于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商品价格就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以此来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比例分配。而在苏联,市场机制的主要因素,如商品和服务供给、产品的总量和结构、价格、税收和居民收入水平都是由国家在计划制度内确定的,供求平衡是靠计划调节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的自发波动而实现的。他们认为货币、价格、利润、借贷、经济核算等商品价值范畴,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工具,是服务于集中有计划领导国民经济的工具。第二,苏联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使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综合体,整个经济活动只能有一个调节中心,即国家计划是社会生产的直接调节者,是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最后观点:市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市场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所固有的共同内容;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经济体制;市场能消除生产者的绝对垄断和专制,保障用户的选择权力;市场可以使经济生活踏上民主化的轨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