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电脑系统怎么写出来-文言文 系
1.文言文知识树
2.文言文批注
3.用文言文写日常生活
4.文言文的注释标号怎么做
5.怎么写文言文方法
文言文知识树
1. 语文知识树怎么做
知识树本质上就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它表达了为实现某一组织目标的所有相关组织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
层级式知识图由于具有对称性、良好图形、连续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
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1]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
[2]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
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
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2. 语文知识树怎么做知识树本质上就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它表达了为实现某一组织目标的所有相关组织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层级式知识图由于具有对称性、良好图形、连续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1]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2]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3. 什么叫做知识树,怎样做知识树,说明白一点,再说出结构图 谢谢就是用树式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
下面是语文知识树的一些资料,你参考下吧: 学生们感觉现行语文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百上千道考试题。 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未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
针对第一个特点,有的青年教师想方设法猜题押题,讲课对题海,千方百计想堵住各种各样的偏难怪嗄题,于是面面俱倒,疲于应付。有一位教师讲《白毛女》用了四课时,找了不少练习册上关于《白毛女》的考试题,都给学生讲了,自己感觉尽到了责任,觉得出《白毛女》肯定没问题了,不料期末考试居然出这样一道试题:“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这段唱词表现出喜儿的什么性格。这位老师十分后悔:我讲了四节课,怎么就不猜到出这道试题呢?学生在教室答卷,语文组老师便讨论答案,大家猜了一大堆,什么坚强的性格,乐观的性格,什么通用性,自信……结果一拆封看评分标准,大家猜的都不给分,标准答案是什么呢?原来是天真。
大家百思不解何以必须是天真,其实,就是出题的那位看了这段唱词,便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谁不“天真”就扣谁的分。面对“天真”这类试题,谁要想都猜到了,押到了,讲到了,那真会教得苦不堪言,学生也会学得苦不堪言。
针对第二个特点,学生感觉,别的学科,知识结构清楚,每天每节课的知识都一环扣一环。少上两节课,心里就很着急,怕落下课程。
语文呢?有的优秀学生说:“别说少听几节果,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也不会低。”问他语文成绩优秀的原因,原来他的学法是:任你万道题海,我有一定之规。
他扎扎实实学字、词、句、语、修、逻,认认真真作文,又喜欢读中外名著。尽管他不做练习册,对过细的分析课文也不感兴趣,但却能以不变应万变,每次考试,成绩都优秀。
这说明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较稳定的结构方式。 我常想,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一路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少在死胡同里兜圈子,节省时间,顺利到达。
学语文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才能少在“天真”的问题上兜圈子。
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 19年,我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
我问学生:“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常用的地方有塔式、有树式、有网络式、有表格式……我们选择哪一种好呢?”学生们选择了树式结构。于是同学们也管它叫“语文知识树”。
怎么画?我先请同学们把初中阶段的六册教材集中起来,后面的教材还没学,没有书怎么办,就请同学们跟已经毕业的亲属、邻居们、哥哥、组织们去借。 有了六本教材,没加引导的时候,不少同学画不出来,画了一棵语文知识树的主干,什么是支干呢?有的同学把每一篇课文都做为一个支子,这样画出来的知识树,不像一棵树,倒像一根长长的羽毛。
我和学生们经过多次讨论,认识到六本教材180课,二百多篇文章(包括诗词)。编者的主要意图,不仅仅是让我们读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教材,使我们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六本书中系统的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次,是知识树的支干。 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
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外国四个方面。
阅读和写作知识包括中心、选择、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是第二层闪,共22个方面。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现在叫短评)、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打个比方说,这张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村一样。
学生先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再把握住了一、二、三层次这些主要的知识点,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书籍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语文知识树,学生画得不一样,有的认为该画4部分19项108个知识点,也有的画5部分21项120个知识点,七八十位同学有五六十种意见,总起来说大同小异,在细枝末节问题上就不再引导学生争论,先在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四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见附图),知识树就可以使用了。就像“电”,已进入千家万户,但理论家们就如何给“电”下定义仍然在争论不休,“艺术”这个词也使用得非常广泛,但究竟怎样确定艺术的内涵,。
4. 什么是知识树有什么特定的学科要求么?
没有的话,给您一个总括的~
一、画什么?
我先教学生画四种树,即:全册教材知识树,单元教材知识树,以及某一课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树。
二、怎么画?
知识树要有层次。打个比方说,知识树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像地市,第三层次像县,第三层次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一样。这样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
在画知识树之前,我先告诉他们每一层该写些什么,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填写。孩子们想象力丰富,我没有死死的限制他们只画树,而是以树为例讲了层次该怎么去分,然后让他们发挥想象,想画什么样都可以,所以后来学生就画成了手掌,星星,水果,机器人,章鱼等各种形状。
全册教材知识树
主干: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层六个杈,分别是一到六单元的单元主题,如“童话寓言之旅”,第二层是每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如:“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第三层是每一单元的课题。第四层是课文类型。第三层还可以是本单元的语文大课堂和习作内容。
单元知识树
主干:单元主题。如:温暖的记忆。第一层就一个杈:单元训练重点;第二层六个杈,包括五篇课题,一篇百花园;第三层又可分三个杈,分别是主要内容,本课写作方法,读书感悟;四层主要内容还可分为课文的结构,感悟可分为优美词句欣赏。
每一课的知识树
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图,一种是收获图。
先说结构图 主干:课题,第一层主要内容,就一个杈;第二层是课文分几部分(也就是意义段的段意)有几段分几个杈;第三层是每一部分的分层,这个有的有,有的没有,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第四层是每段的关键词。
收获图 主干:课题;第一层分三个杈:主要内容,学文感悟,写作方法;第二层是主要内容衍生段意,学文感悟衍生重点句及感悟,写作方法衍生优美词义和优美句子;第三层段意可衍生层意或关键词等。
5. 知识树怎么画有什么特定的学科要求么? 没有的话,给您一个总括的~ 一、画什么? 我先教学生画四种树,即:全册教材知识树,单元教材知识树,以及某一课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树。
二、怎么画? 知识树要有层次。打个比方说,知识树像中国交通图。
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像地市,第三层次像县,第三层次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一样。这样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
在画知识树之前,我先告诉他们每一层该写些什么,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填写。孩子们想象力丰富,我没有死死的限制他们只画树,而是以树为例讲了层次该怎么去分,然后让他们发挥想象,想画什么样都可以,所以后来学生就画成了手掌,星星,水果,机器人,章鱼等各种形状。
全册教材知识树 主干: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层六个杈,分别是一到六单元的单元主题,如“童话寓言之旅”,第二层是每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如:“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层是每一单元的课题。第四层是课文类型。
第三层还可以是本单元的语文大课堂和习作内容。 单元知识树 主干:单元主题。
如:温暖的记忆。第一层就一个杈:单元训练重点;第二层六个杈,包括五篇课题,一篇百花园;第三层又可分三个杈,分别是主要内容,本课写作方法,读书感悟;四层主要内容还可分为课文的结构,感悟可分为优美词句欣赏。
每一课的知识树 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图,一种是收获图。 先说结构图主干:课题,第一层主要内容,就一个杈;第二层是课文分几部分(也就是意义段的段意)有几段分几个杈;第三层是每一部分的分层,这个有的有,有的没有,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第四层是每段的关键词。
收获图主干:课题;第一层分三个杈:主要内容,学文感悟,写作方法;第二层是主要内容衍生段意,学文感悟衍生重点句及感悟,写作方法衍生优美词义和优美句子;第三层段意可衍生层意或关键词等。
6. 怎样画语文知识树语文知识树
一、基础知识:
1、文字:同音、多音、同义、多义、形近、字典、六书。
2、句子:陈述、疑问、简略、数词、被动、祈使、感叹、无主、主动、否定。
3、修辞:比拟、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引用、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反语、反问
4、标点:句号、顿号、冒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书名号、着重号、逗号、分号、问号、引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
5、语音:声母、韵母、拼音方案、普通话、声调。
6、词汇:词的结构、词的解释、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成语。
7、语法:词类、短语、单句、复句。
8、逻辑:概念、判断、推理。
二、阅读与写作
1、材料:生动、典型、围绕中心、新颖、真实。
2、表达:抒情、议论、记叙、描写、说明。
3、体裁:剧本、诗歌、、散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4、中心:鲜明、正确、集中、深刻。
5、结构:层次、开头、过度、段落、结尾、照应。
6:语言:准确、生动、简练、通顺。
三、文学常识
1、古代: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2、现代:五四以来、抗战时期、。
3、当代:前、前、后。
4、外国:亚州、美州、欧洲。
四、文言文知识:
1、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字。
2、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4、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7. 求高中语文知识树语文知识树
一、基础知识:
1、语音 :注意多音字和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这个要平时进行有心的积累,最好找一本笔记本,把这些记下来。
2、文字 汉字的六书:“六书”指的是我国古代造字的六种方法,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借 对于这个要熟悉,还要可以举出例子。
3、词汇 :可以分辨近义词的不同 、成语的用法(根据意思来判断用的成语对错,在选择题会有)
4、句子:会造一些对联、比喻句······
5、语法:
(1)词类: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把现代汉语的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凡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是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叹词、拟声词等十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总共14类。
(2)短语的结构:掌握短语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 了解几种特殊结构的短语类型(介宾、的字、方位、能愿、复指、兼语、连动等)
(3)单句: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懂得划分,并且可以概括出主干。
(4)复句:复句可以分为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分句之间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条件复句(分句之间表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设复句(分句之间表示设和结果的关系)
6、修辞:常见的修辞格:(从易到难排列的)引用、反复、反语、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比喻、借代)、逻辑、标点
二、文言文:字、实词、虚词、句式
初中要求是可以借助工具书了解古文的大意,重在记诵和积累的过程。
高中的常见文言词:
(一)实词( 120个 )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二)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三、文学常识:外国、古代、现代、当代。就是学过的课文中的作家的原名、籍贯、写过什么作品等
文言文批注
1. 文言文课文批注怎么写
一、怎样做批注? 在书上做笔记:就是一面读书一面用笔把书上重要的地方划出来,或者做上各种各样的记号(如:~~,△△△,○○○等),便于找出重点,加深印象。
你如果对文章的观点材料有疑问,可以在页边的空白处画上“?”号,或者加上旁注和眉批。对那些比较长的段落,还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层次,使其眉目清楚,条理系统,便于复习和记忆。
二、写批注的具体方法: 1、圈圈点点 在初读时用一套固定符号,注音、释字、划出重点词句、标出自然段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等。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不可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看不出哪里是重点了。
2、赏析文本 可以从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等方面赏析。 (1)欣赏。
示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批注:“水鸟站在小溪的腰上,这个‘腰’字用得真好,小溪就显得格外柔美了!我写文章必须认真推敲、炼字。” (2)感悟。
示例:《窃读记》:“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批注:吃饭能让我们的身体成长,读书能让我们的思想成熟,心灵净化,人格高尚,读书和吃饭同样重要。
(3)批评。(4)联想。
鼓励学生进行同比迁移的联想即可。(5)补充。
即仿写、续写。(6)写读后感。
批注的注意事项1、熟能生巧。2、明确目的。
要防止为了批注而批注,乱划一气,胡批一通, 三、批注式阅读的好处: 批注式的阅读,会为思想的飞扬创造更大的空间。
2. 文言文课文批注怎么写一、怎样做批注?
在书上做笔记:就是一面读书一面用笔把书上重要的地方划出来,或者做上各种各样的记号(如:~~,△△△,○○○等),便于找出重点,加深印象。你如果对文章的观点材料有疑问,可以在页边的空白处画上“?”号,或者加上旁注和眉批。对那些比较长的段落,还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层次,使其眉目清楚,条理系统,便于复习和记忆。 二、写批注的具体方法: 1、圈圈点点
在初读时用一套固定符号,注音、释字、划出重点词句、标出自然段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等。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不可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看不出哪里是重点了。 2、赏析文本
可以从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等方面赏析。
(1)欣赏。示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
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批注:“水鸟站在小溪的腰上,这个‘腰’字用得真好,小溪就显得格外柔美了!我写文章必须认真推敲、炼字。”
(2)感悟。示例:《窃读记》:“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批注:吃饭能让我们的身体成长,读书能让我们的思想成熟,心灵净化,人格高尚,读书和吃饭同样重要。
(3)批评。(4)联想。鼓励学生进行同比迁移的联想即可。(5)补充。即仿写、续写。(6)写读后感。 批注的注意事项1、熟能生巧。2、明确目的。要防止为了批注而批注,乱划一气,胡批一通, 三、批注式阅读的好处:
批注式的阅读,会为思想的飞扬创造更大的空间。
用文言文写日常生活
1. “日常生活中” 用文言文怎么说
1、平居:平日;平素。《战国策·齐策五》:“此夫差平居而谋王,强大而喜先天下之祸也。”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宋苏轼《教战守》:“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明李东阳《明故中顺大夫夏公行状》:“国家养士于平居之时,士当効力于有事之日。”鲁迅《坟·从胡须说到牙齿》:“我们平居无事时,从不想到自己的头、手、脚,以至脚底心。”
2、平常:平时;往常。《东观汉记·光武纪》:“更始害齐武王,帝饮食笑语如平常。”南朝宋谢灵运《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退寻平常事,安知巢穴难。”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大凡人平常厚貌深衷,未易轻信。”
3、平时:平日;平常时候。唐李商隐《九成宫》诗:“十二层城阆苑西,平时避暑拂虹霓。”宋王安石《闵旱》诗:“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明汤燕生《思悲翁》诗:“此别无返期,白衣送道左。意气如平时,一身被九锁。”
4、平素:平时;向来。三国蜀诸葛亮《与孟获书》:“承知消息,嘅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上:“略其细故于平素,乃能辨其大利害于一朝。”
5、闲居:安闲居家;在家里住着无事可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宋苏轼《赐镇江军节度使充集禧观使韩绛赴阙诏》:“请老闲居,固非所望。”
6、常日:平日;往日。《南齐书·高帝纪》:“常日乃可屈曲相从,今不得也。”唐韩愈《贺太阳不亏状》:“虽隔阴云,转更明朗,比于常日,不觉有殊。”《红楼梦》第77回:“再或有咱们常日积攒下的钱,拿几吊出去。”
7、日常:平日;平时。《京本通俗·菩萨蛮》:“可常是个有德行和尚,日常山门也不出,只在佛前看经。”《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日常一毛不拔,今日坏得些钱钞,便要我替他讨老小?”
8、素日:平日;往日。《红楼梦》第31回:“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儿女英雄传》第18回:“那太傅素日最重读书人,听见他是个秀才,便命落平,就在门外下了轿。”
9、平日:平时;平常的日子(区别于特定的日子,如日、节日等)。《汉书·汲黯传》:“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以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宋书·沉攸之传》:“何其平日輈张,实轻周邵,尔时恭谨,虚重皇戚。”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闱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清吴骞《扶风传信录》附录阮升基《修宜兴县旧志》:“榻前有女子言有夫妇缘,故来相访,述许生家中平日事甚悉。”清林觉民《与妻书》:“吾平日不信有鬼。”
10、闲时:平常时候。《元典章·吏部二·禁治骤升品级》:“这一等豪霸每,在乡里闲时犹自欺凌百姓,把持官府,更做了受朝命职官么,道恰似虎生两翼的一般。”《水浒传》第26回:“老婆哭道:‘笑欣欣出去,却怎地这般归来!闲时曾不知中恶。’”《红楼梦》第52回:“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这二年,闲时还常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
11、燕居:退朝而处;闲居。《礼记·仲尼燕居》:“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郑玄注:“退朝而处曰燕居。”《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司马贞索隐:“燕谓闲燕之时。”宋苏轼《四菩萨阁记》:“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如斋,言笑有时。”清沈初《自序》:“入春雨雪匝旬,燕居多暇。”
2. “日常生活中” 用文言文怎么说1、平居:平日;平素。
2、平常:平时;往常。3、平时:平日;平常时候。
4、日常:平日;平时。5、素日:平日;往日。
造句1、平居环堵自安,南面王不易真乐,怕什么贱役?陛下怎能贵臣?怎能贱臣?禄不以道,虽万钟不受,独行己志,虽箪食不厌,陛下怎能富臣?怎能贫臣?2、杜甫说,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3、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以为杂念不起,便是真实大圣人大贤人矣。
4、不知学,故志虑浅薄,无以周知天下之故;不能群,故痛痒不相关,平居既不能有乐群之益,猝有变故又不能为将伯之呼。5、在下虽通望气之术,但学艺未精,术数之理,讲究天人感应,我有前番论断,半由术数,一半也是源自太子素日作为。
6、甚至到了“七七事变”,日本毫不忌讳地宣称要征服中国时,素日将“公理正义”的高调唱得响彻云天的西方文明世界也是若无其事,缄默无语。
3. 求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文言短句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② 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②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 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 *** 留给陛下。
②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
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①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8、……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②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②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
4. 日常生活中常引用的文言语句每逢提起古文,现代年轻人都会对那些艰涩的古文句子,望文生畏、搔首挠耳。
其实,很多古文句子就在我们生活的口头语中,请看看下面几句话:
“这次评职称评上评不上,我不在乎!”
“你哇啦哇啦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我只是说说而已,瞧你那个样子,急什么?”
“今年年景好,牛二哥收了个大囤满小囤流,有点忘乎所以了。”
“大嫂,你别着急,等你儿子上了高中,课程紧了,自然而然就知道认真念书了。”
这样的句子还很多,这都是非常普通的日常口语,不用解释,任何人都能听懂。其实里面都含着“古文言”短句。“在乎”,“所以然”,“说说而已”,“忘乎所以”,“自然而然”。
我们不妨叫一下真儿,什么叫“在乎”?词典的解释是:在意,介意,在于。“乎”在这个词里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所以然”?词典的解释是:指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和道理。那么“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些文言用词,在古文里是比比皆是的,“乎”“然”“而已”“胡”“恶”等等,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文言用词,如今用到口语中,只是司空见惯罢了,人们先用,并不关心怎样解释。就好像生活中,用棍子撬动西,会用就行,没必要先学会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再来撬动西。老农拉着自己产的蔬菜到集市上去卖,市面上蔬菜少就贵点,蔬菜多就贱点,没有必要先学会经济学的“市场规律”,再来卖菜。
再比如,平时说的“画画”,“尿尿”,“写写”,“算算”。。。人们说这些词时,立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并不关心什么这两个字虽然相同,但是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
也许再过两千年,当今的语言习惯,就成了古文。“救火”?什么意思?火快熄灭了的时候,加点燃料救一下?“打扫卫生”?什么意思?把“卫生”打扫掉,把屋子弄得更脏一些?88?就是八十八嘛!怎么成了再见的意思?
真是不敢展望呢!
5. 古代人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文言文交流的吗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
6. 生活琐事类行的文言文项脊轩志项脊轩1,旧2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3,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4,雨泽5;每移案6,顾视7,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8,日过午已昏9。余稍为修葺10,使不上漏。
前辟11四窗,垣墙12周庭,以当13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1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15,亦遂增胜16。
借书满架,偃仰17啸歌18,冥然兀坐19,万籁有声20;而庭堦(注:苏教版为“阶”)(jiē)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21,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22可爱。
项脊轩志插图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2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24而是。东犬西吠25,客逾庖而宴26,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27为墙,凡再变矣28。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29。”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30,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31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32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33,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34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35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无此段。)
[1] (下文作者写了这篇志多年以后补写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36,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37。吾妻归宁38,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39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40也,今已亭亭如盖矣41。[3-4] 注释译文编辑作品注释1、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轩:小的房室。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4、尘泥渗(shèn)漉(lù):(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
渗,透过。漉,漏下。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5、雨泽:雨水往下倾泻。
下,往下。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7、顾视:环看四周。
顾,环视也。(许慎《说文解字》)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10、为(wéi)修葺(qì)。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周庭,(于)庭子周围。
13、当:挡住14、洞然:明亮的样子。15、栏楯(shǔn):栏杆。
纵的叫栏,横的叫楯。16、增胜:增添了光彩。
胜:美景。17、偃仰:偃,伏下。
仰,仰起。偃仰,安居。
18、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
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兀坐,端坐。20、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22、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通“姗”,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处,处处。而:修饰关系连词。
是:这(样)。25、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
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26、逾(yú)庖(páo)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庖,厨房27、已:已而,随后不久。28、凡再变矣:凡,总共。
再,两次。29、相为应答:一一回答。
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30、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31、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2、阖(hé):通‘合’。合上。
3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向前看。
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4、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
牖,窗户。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37、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
书:写字。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40、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1] [4] 作品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
文言文的注释标号怎么做
第一种方法
第一步:
点Word文档上方工具栏“插入—特殊符号—数字序号”,可以取得所需的序号,如:⑴、①等。也可用搜狗拼音或QQ拼音输入数字的汉语拼音,翻页找出,如输入shi,可找出⑩。后一种方法较方便。如果数字较大,超过10,只好动用工具栏的“带圈字符”功能(如果此按钮不在工具栏中,可通过“增加或删除按钮—格式”调出),如○15。(注:百度知识系统不接受这样形成的“带圈字符”,变样了,在Word文档中数字在圆圈里面。)当然,也可以用不带圈的数字,直接键入,比较简便。
第二步:
在工具栏中通过“增加或删除按钮—格式”调出“上标”按钮,将数字变为上标的格式。如:?“予尝求古仁人10之心”句,将10选中,点“上标”按钮,即为:
“予尝求古仁人10之心”。(也因系统不能接受而变样了,在Word文档中数字在“人”的右上方。可以自己试。)注意:如果是利用“带圈字符”功能形成带圈的数字,应先使之“上标”,再加圈。
第二种方法
如果点击工具栏“视图”按钮,子目录中有可以使用的“脚注”按钮,则可以很方便地自动设置页面下方的脚注,至于选择数字的类型,也要用到上面所说的“第一步”。但是有的系统不带这种功能,“脚注”的按钮不起作用。要安装完整版的office才行。
顺便说一下,如果你编的是书册,“视图”中设置“页眉和页脚”的功能可以利用。?
发一图,供参考。(可点击放大。)
实例
以上是2010-05-16回答,现按较新的word版本补充图示,以应知友需要:
“上标”按键的位置
"符号"按键的位置(在“插入”中)
在“符号”的下拉框中可以找到带圈数字
怎么写文言文方法
1. 如何写文言文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 *** 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
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
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
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因为所用通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通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
2. 如何掌握文言文写作方法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致使学习的过程困难而艰涩,哪里还谈得上读出文言文的美呢?而眼下新课程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让学生从初中起就走近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可谓迫在眉睫了.面对这种现状取怎样的策略才能适应“自主”学习需要呢? \x0d 一、重视朗读,感知课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x0d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步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不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x0d 如教学《童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可这样设计朗读:\x0d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比如:项为(wei)之强(jiang)、鹤唳(1i)云端等. \x0d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学生寻找表述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语意思.\x0d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x0d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这时候,学生已能当堂成诵了.可以说,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是读.但并不是一读到底,应注意读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美读感悟,品读评析,研读理解,运用小组读的策略,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以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切入点,以读来感悟文本,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这样,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自主学习便也水到渠成了.\x0d 二、提供平台,互动合作,让自主学习意识长久保持.\x0d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习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要避免“一言堂”,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长久地保持.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用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达成共识的策略步骤.\x0d 三、拓展阅读,加强学生对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x0d 1.积累一些古代的文学现象及史学知识. \x0d 古代的文化现象是指古代礼制(器皿、工具、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如“登轼而望”(《曹刿论战》)中的“轼”、“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这些字词都是古代的文化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理解范仲淹为何要在“乃重修岳阳楼之前”写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大字,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就很难体会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课堂上补充这方面知识就尤为重要.\x0d 2.注意古今词义的有效联系.\x0d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词义.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讲古汉语知识:《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余”中“”字译为“借”,我们可联系“狐虎威”来加深学生的印象.\x0d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x0d 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文言文,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度适当的文言文练习来加以巩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x0d 4.用写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x0d 可以引导学生写“文言文”.给学生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不讲究写法多么巧妙,只要求尽量用上学过的文言词.再如:要求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把古文的意境嫁接到我们熟知的现实中,把古文与现代文有机地联接,实现其生命的转换.。
3. 怎样写文言文1.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当然要先能读懂古文,多读、多写、多练,自然而然就越写越好了。
2.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
3.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4.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1. 基本信息:
古文,在我国包含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主要是《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另一种含义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它是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2. 文言文:
古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3. 古文字:“孔氏古文”,称后者为“史籀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别是地区性的差异。古文出于壁中书,古人尊经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许慎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又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礼经》的《记》是战国晚期的作品。古代典籍皆用竹简,经过无数次的阅读和传抄,会“韦编三绝,漆书三灭”,使用时间是不长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书,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极早的写本,一般总是当时的通行本。 即使有孔子所书六经也不过公元前500年。许慎说他所用的资料“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大约都是汉代古文经学家辗转摹写的。它和小篆有差别,许慎从中用了500多字,约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点,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饰,礼、?作礼、弃,作出大胆的省简,都不是原始汉字的形式,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4. 怎样写文言文要写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
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
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
老一辈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准确、典雅传神。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茅盾背诵《红楼梦》的功力历来为人称道;钱钟书首先是一代学者,学贯中西,尤以国学见长,其次才是作家。
世人只知有《围城》,而不知有《管锥编》;梁实秋深谙古典,博览经史子集,体现在其散文作品中,不仅是语言的古雅淳厚,收放自如,还有用典之信手拈来,曲尽其妙。梁氏读书之广与运用之活实在令人叹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 如何学习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四步进行: 一、熟读成诵。
文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的读,不读错字,正确的隔词断句,读出连贯的语气用抑扬顿挫的腔调读。在读通的基础上力求诵读。
从而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我之心”的境界。只有读得声情并茂,流畅自如,才会“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二、理解意思。文言文的大多词语有它那个时代特定的含义,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差别。
小学生初学文言文,课文后面几乎对每句话的重点词语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适时在结合使用工具书,把注释放在全句中整合思考,揣摩句子的意思,自言自语的说后再和小伙伴门自主交流,和老师共同探讨,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三、载情悟道。
小学所选取的文言文都以生动的事例,意味深长地讲述一定的道理。如:《学弈》就是设喻劝学,。
5. 怎样写文言文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 *** 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
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
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
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因为所用通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通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
6. 学写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古文语法我且谈谈我的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得那是上高一,我在古文方面还是小白. 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我下定决心要把古文学好. 于是就每天跑图书馆, 记得当时借了一本13年出版的《昭明文选》,里面的字全是繁体的。
更别说其中的文章了。
但是咱不怕,于是从江淹的《别赋》、《恨赋》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用字典查,慢慢通读了许多文章,一个月后我们课文开始上《史记》中的某些章节,我突然发现我不用查字典和工具书大概就能通其意了。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学这个需要的东西还是老生常谈:兴趣、决心、毅力、时间。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